坐标系统是空间数据库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定义了地理位置的表示方式。任何空间数据都必须与一个明确的坐标系统相关联,才能确保地理实体的准确位置、形状和相互关系被正确理解和处理。空间数据库必须能够识别、存储和转换不同的坐标系统。
1. 坐标系统的基本概念
坐标系统 (Coordinate System, CS) 是一种框架,用于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唯一地指定点的位置。主要分为两类:
地理坐标系统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
定义: 使用经度 (λ)、纬度 (ϕ) 和高程 (Z) 来表示地球表面上的位置。
核心组成:
大地基准面 (Datum): 定义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椭球体相对于地球质心的位置。常见的有 WGS 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Beijing 54、Xi'an 80等。
本初子午线 (Prime Meridian): 零度经线,通常是格林尼治子午线。
角度单位: 通常是度 (Degrees)。
特点: 非平面,不适合直接用于距离和面积的精确计算,因为经 特殊数据库 纬度的“度”在不同纬度上的实际长度不同。
投影坐标系统 (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 PCS):
定义: 将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三维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然后在这个平面上使用直角坐标(X,Y)来表示位置。
核心组成:
地理坐标系统: 作为投影的基础。
投影方法 (Projection Method): 将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数学公式,如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UTM (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 投影等。每种投影方法都有其形变特性(保形、等面积、等距等)。
投影参数: 如中心经线、标准纬线、假东距、假北距等。
线性单位: 通常是米 (Meters) 或英尺 (Feet)。
特点: 适合距离、面积和角度的精确计算,但会引入形变(面积、形状、距离或方向的扭曲),形变程度取决于投影方法和投影区域。
2. 空间数据库与坐标系统的关系
空间数据库与坐标系统的关系密不可分:
元数据存储: 每个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层或几何对象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空间参考系统标识符 (SRID),通常是一个整数代码(如 EPSG 代码)。这个 SRID 存储在数据库的元数据中,指示了该几何对象所使用的坐标系统。例如,EPSG:4326 代表 WGS 84 地理坐标系统,EPSG:3857 代表Web墨卡托投影。
数据完整性: 空间数据库强制执行坐标系统的完整性。当进行空间查询或空间分析时,如果涉及不同坐标系统的几何对象,数据库会自动或要求用户进行坐标转换,以确保操作在同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避免结果错误。
数据转换: 空间数据库提供内置的坐标转换函数(如 PostGIS 的 $\text{ST_Transform()}$)。这允许用户在不同坐标系统之间转换几何对象,例如将数据从WGS 84 经纬度转换为UTM投影坐标,以便进行精确的距离计算。
3. 选择与管理坐标系统
选择原则:
数据来源: 尽可能使用原始数据的坐标系统。
应用需求: 根据应用对距离、面积精度的要求和空间范围选择合适的投影坐标系统。局部区域分析通常选择局部投影,全球性应用可能使用Web墨卡托或直接使用地理坐标系统。
兼容性: 考虑与现有GIS数据和GIS软件的兼容性。
数据库管理:
明确定义 SRID: 在创建空间表时,为几何列指定 SRID。
统一存储: 建议将同一项目或区域的所有空间数据存储在相同的坐标系统中,以减少坐标转换的开销,但空间数据库本身能够处理多SRID数据。
元数据维护: 确保数据库的空间参考系统元数据(如 PostGIS 的 spatial_ref_sys 表)是最新的,包含所有常用的坐标系统定义。
正确的坐标系统使用是确保空间数据准确性、分析可靠性和空间数据库效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