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2B企业营销与销售实践中,**锁定CMO(首席市场官)**作为关键目标,是一项极具逻辑性的战略选择。CMO通常掌握较大预算、对营销新技术敏感、对增长负责,同时具备与供应商沟通的经验和意愿。因此,很多销售团队将其视为理想的切入口。然而,当一家企业“只”围绕CMO来设计沟通策略、制定内容、构建关系时,往往会在初期顺利推进,却在后期遭遇决策瓶颈、跨部门抵触、甚至合作流产。
我们在多个行业中观察到一个现象:只锁定CMO,初期推进顺利,后期阻力重重;多部门同步推进,虽然慢,但成交更稳。本文试图通过三个维度,探讨当我们只针对CMO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这种“单点突破”策略的隐性成本、误区与替代方案。
第一段:只看CMO,忽略了B2B营销背后的“多头共治”现实
在传统认知中,CMO作为企业市场与品牌的最 C级联系人列表 高负责人,自然是购买营销技术、客户增长解决方案、广告代理服务等产品的第一决策人。但在数字化转型时代,CMO的“权力边界”正在模糊,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
技术主导型项目:如CDP(客户数据平台)、MA(营销自动化)、客户行为追踪系统等,需要IT部门或CTO强力参与,有时甚至技术优先。
数据主导型项目:如洞察分析、AI建模、数据中台建设等,往往需要与CIO或数据科学团队协同,否则项目根本无法落地。
销售闭环型项目:如ABM(基于账户营销)、线索评分模型、CRM集成等,需要CSO(首席销售官)或销售运营部门参与评估ROI和流程配合。
财务或采购主导型流程:即使CMO拍板,若没有CFO或采购部门的支持,合同也可能被“腰斩”于审批阶段。
在这样的结构性环境下,只和CMO对话,而忽视其他关键参与方,会使整个销售路径变得极其脆弱。你可能与CMO建立了极佳的信任关系,甚至拿到了“意向书”,但最终IT部门一句“无法集成”、财务一句“ROI不明确”、采购一句“合同标准不符”,就能让项目功亏一篑。
因此,“只锁定CMO”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精准,实则是一种战略性短视。在一个高度协作的组织中,没有人能独自拍板所有关键项目。
第二段:内容、节奏、信号——“单点沟通”如何误导我们对项目成熟度的判断
只和CMO沟通,还会产生另一个更隐性的风险:错判项目的真实推进节奏。原因有三个:
CMO的语言“更友好”但不一定“更真实”
市场人懂沟通,懂表达,善于传递正面信息。他们会说“这个方案很有意思,我们很感兴趣”“我们会再内部讨论一下看看”。但这些话的真实含义,可能只是“我还没找到合适的理由拒绝你”。如果你仅凭这些信号判断项目状态,很容易产生“看起来就快成交”的错觉。
内容交付过度依赖市场角度
当所有内容都围绕市场部设计时,你就会忽略技术文档、数据合规说明、部署周期计划、安全性白皮书等其他部门关心的内容。结果就是:当项目进入“多部门评审阶段”,你手上没有一份能真正打动IT或财务的资料,只能临时补救,导致进度受阻。
销售节奏与内部评审节奏错位
你可能已经跑完方案介绍、需求对接、POC安排、商务谈判等流程,但客户内部的同步节奏完全滞后。因为其他关键部门根本还没“入局”。结果就是:CMO说一切顺利,其他部门却完全没准备好。
这种“单点沟通带来的节奏错觉”,是导致销售漏斗失真、预测不准的核心原因之一。
第三段:整合式推进的必要性——如何“以CMO为切入,却不止步于CMO”?
那么,我们应该完全放弃以CMO为目标吗?当然不是。CMO仍然是营销相关项目最具洞察力、最有动力也最愿意尝试新方法的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以CMO为主”,而在于不能只靠CMO单线推进,而应构建“以CMO为驱动中心、协同多方为支撑”的立体推进模型。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双线推进(CMO+CTO/CIO):在初期就主动引入技术负责人做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邀请其参与需求共创、数据流程梳理、集成评估,打通部署落地障碍。
内容矩阵设计:为不同角色定制不同的内容交付物。比如:
给CMO提供增长逻辑与客户旅程分析;
给CFO提供ROI建模与预算规划建议;
给CTO提供系统结构图与API接口说明;
给采购提供合同模板与交付责任条款说明。
内部共识推进图:在销售策略中加入一项工具——“内部影响图谱”(Stakeholder Map),明确哪些角色是倡导者、哪些是决策者、哪些是潜在反对者,并为每一类人群制定沟通策略。
最终,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用CMO做引擎,但让整个客户组织都成为项目的“共同体”。只有这样,项目推进才不会因为单一节点受阻而前功尽弃。
结语
当我们只针对CMO时,我们可能会赢得注意力,却输掉落地;赢得初期信任,却输掉长期合作;赢得单点沟通,却输掉系统协同。CMO是切入口,不是终点站。真正成功的企业关系,不是依赖某一个人,而是影响整个组织。
下一次你锁定CMO作为客户,不妨同时思考:我是否准备好了应对她身后的那张“决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