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3 月 16 日,日本地震后,飞行员寻找受困幸存者
社交网络通过增加全球文化流动,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全球化。一些专家认为,Facebook 或 Twitter 模板的全球标准化增加了文化同质化(或“美国化”)的趋势,而其他学者则强调社交网络会创造和传播新的(亚文化)。我个人的观点是,社交网络还促进了文化“混合化”——不同文化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表达,模糊了“西方”和“非西方”文化形态之间的界限。
您如何看待五年后的全球化状况?
除非发生另一场超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全球危机,否则我相信全球化动态将进一步加剧。随着 ICT 革命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可以预见,五年后将出现今天甚至无法想象的新型通信设备。但我对社会关系日益数字化并不特别热衷。这种 eBay 数据 动态的阴暗面是面对面互动和身体接触的减少——这两种基本人类特质可以培养人们强烈的社区意识。
您如何回应“全球化是意识形态”的说法?
正如我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全球化始终具有意识形态层面。对于像全球化这样多面且充满争议的事物,不存在中立、不偏不倚的观点。目前,三大意识形态力量采用不同类型的“全球主义”——以全球化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来说服全球受众相信其各自政治和社会观点的优越性。我将这些意识形态称为“市场全球主义”(新自由主义)、“正义全球主义”和“宗教全球主义”。新自由主义世界观仍然是最强大的,但已经受到攻击,尤其是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