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B2B销售中,谁都知道:开发C级决策人是拿下大单的关键一环。但真正能够持续、高效、专业地对接 CEO、CIO、COO 等角色,并不是一线销售拍脑袋“冲上去”就能完成的。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做工业数据平台的中型科技企业,服务对象是年营收过10亿的制造业集团。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极窄,客户生命周期长,单个项目从触达到签单往往超过6个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依靠内部销售团队“扫楼式”逐步推进高管层。但随着产品成熟,我们急需在短时间内扩大高管触达数量,并测试不同产业线中的转化表现。于是我们尝试了一条在内部曾极具争议的路:外包 C 级潜在客户开发给专业第三方公司。
本文将分享我们这一年中的经验,从初始的不信任,到逐步建 C级联系人列表 立协同机制,再到今天形成相对稳定的外包管理模式,希望对有类似需求的你有所启发。
一、最初的动因:内部销售团队的“高管开发力”陷入瓶颈
我们的销售组织结构原本分为两类角色:一类是BDM(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负责线索生成和前期约访;另一类是AE(Account Executive),负责推进中后期方案、招投标与谈判。
BDM团队过去很大部分的任务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展会、存量名单中“找线索”,这些方式在C级客户上一直效果有限。BD们可以找到项目经理、IT主管甚至某些工厂厂长,但在打穿集团总部高管层面时,基本都卡壳。
几个典型问题包括:
高管联系不上:邮箱、电话都是公开信息,但对方从不回复;
话术不专业:即便通上话,也往往在两分钟内被挂断,原因很简单——“你说的这些,我听不懂/不感兴趣”;
进展缓慢:靠现有关系推进一个C位,有时要花数周甚至几个月;
与此同时,我们的产品迭代已完成,销售节奏进入加速阶段,需要在3个月内打穿几个细分产业线的高管层,以便做市场验证和后续铺开准备。
于是,我们决定尝试“外包线索开发”,但仅限于C位联系人,其余中层/操作层线索继续由内部团队负责。
这一策略提出后,引发了内部巨大争议,担心的问题包括:
“第三方根本不了解我们产品,怎么和C位沟通?”
“这不就是买电话和发邮件?那我自己也能干。”
“他们能做成我们早就做成了,干嘛还要花钱外包?”
虽然质疑声不断,但我们还是启动了一个3个月的试点,选择了一家声誉较好、在制造业领域有执行经验的第三方潜客开发公司,开启了合作。
二、实操阶段的体验:走过误区,建立共赢流程
合作初期确实磕磕绊绊,但3个月后,我们意识到:外包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理解“该让他们做什么,不该让他们做什么”。
以下是我们在合作初期踩过的几个“典型误区”:
1. 【误区一】期待外包公司能“替你讲产品”
我们一开始以为:只要把产品手册、行业资料和案例包给外包公司,他们就能帮我们像销售一样“说服C位”。
现实很快打脸——C位根本不关心产品参数,他们关心的是:
有没有和他们类似的企业已经落地?
是否解决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成本、周期、组织改造有多大挑战?
这些话题不是外包能靠看资料掌握的。于是我们调整策略:外包公司只负责“预约+转介”,真正谈业务必须由我们的高层或顾问团队亲自出面。
2. 【误区二】以数量为KPI而非质量
外包公司一开始给我们提供了“每月触达500人,预约30位C位会议”的承诺,看起来很诱人。
但前两周我们就发现:预约上来的“C位”,很多其实是某些企业的“名义总经理”或“创新部门负责人”,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用户;更糟糕的是,有人根本没了解我们是谁,只是“应付一下电话”。
我们随即重设了KPI:
每月预约不少于15位真实的C级联系人;
每一位都需提供明确的背景、职责、兴趣点,并通过初步问答确认对方愿意进一步交流;
每次对话前提供个性化资料包+背景情报,避免冷场或重复介绍。
这样做之后,虽然预约量下降了,但进入深度沟通阶段的客户比例提高了3倍以上。
3. 【误区三】期待外包公司“自动懂你的行业逻辑”
很多人以为:外包公司有经验,就会自动知道你目标客户在意什么。
事实上,他们对制造业的认知,大多数停留在通用层面——什么是“智能制造”、什么是“工业互联网”,而我们所需的是:“这个行业里CIO最怕什么,COO最想优化什么”。
为此,我们安排了两次深度培训+每周一次复盘会议,让他们真正理解“行业线+痛点+案例+术语”,并建立一套“不同产业线不同话术”的资料库。
只有你帮他们建立“话术模板+痛点标签+应答机制”,他们才能帮你做高质量触达。
三、长期协同:你要的是“外部动能”,不是“甩手包办”
外包C级线索开发不是“交出去就省事了”,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结构性能力补充”。具体来说,我们总结了三点:
1. 将外包公司视作“扩展触角”,而非“替代销售”
他们的角色应类似于“高质量预约助理”+“行业情报搜集员”,帮你放大触达半径、快速试探产业线反应、归纳市场反馈。
真正的销售动作(讲解、跟进、推进),仍由你内部负责。
2. 把内容运营+销售配合机制整合进去
每次触达并不只是打电话或发邮件,还应该包含“配套话题”、“微型洞察”、“可信资料”。
我们为外包公司制作了一份《14条制造业C位最常关注的问题清单》,每个问题配1页回答案例,作为触达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内容辅助销售”的方式,大大提升了他们的预约成功率。
3. 建立数据回传机制,服务于长期战略判断
通过外包的线索打通情况、反馈收集、话题热度,我们定期进行汇总分析,作为下一季度营销主题选择、产品定位调整的重要依据。
例如,某一产业线中的COO普遍提到“OT和IT系统融合难”这一问题,我们随后就策划了一场线上闭门研讨会,并由该产业线C位代表参与,反馈非常好。
结语:
外包C级潜客开发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但在资源有限、人手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加速器”。关键不在于你能否把所有销售外包,而在于你是否能:
明确边界;
提供支持;
建立反馈机制。
当你用好这把“外力”,你将拥有比单靠内部更强的市场测试能力、触达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在当今节奏越来越快的B2B竞争中,这种结构化增长手段,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必修的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