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将新丝绸之路和欧亚经济联盟视为掩盖权力追求的幌子,无助于我们理解非西方崛起和复兴大国希望如何改变国际政治格局。将他们的区域项目解释为旨在确保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治国工具也远远不够。我们需要问一问,新丝绸之路和欧亚联盟的缔造者,即中国和俄罗斯的统治精英,如何理解区域主义、区域合作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希望构建什么样的区域秩序。将欧洲一体化视为区域主义基准的倾向,对理解中国和俄罗斯追求区域合作项目的动机构成了另一个障碍。我们将一种历史形成的区域主义形式作为主导参考点和其他国家应该效仿的普遍模式。
与此同时,对区域主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中俄精英对各自区域项目的期望也不同。中国希望保持外国市场对本国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并寻求出口过剩产能的途径。北京认为没有必要建立新的国际机构,尤其是在它已经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之后。俄罗斯精英通过苏联时代的关系来看待区域合作,并寻求免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直到最近,莫斯科才开始寻找组织区域合作的新方式,并提出了超越后苏联边界的“大欧亚”概念。
中国和俄罗斯的区域项目仍然深陷内部矛盾,与外交政策的其他方面也难以协调。北京和莫斯科努力调和大国典型的控制欲望与尊重参与者的平等,而这对于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必不可少。中国和俄罗斯组织区域合作的努力因其单边政策而受到破坏。大国一旦遇到它们不赞同的政策就会“动武”。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压力使得基辅加入欧亚联盟的可能性极小。一旦首尔同意在美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中国就会对韩国实施制裁。这反过来又使韩国可能从新丝绸之路中期待的潜在利益黯然失色。
中俄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新丝绸之路和欧亚联盟所固有的矛盾,将决定两国区域项目的最终结果,也表明大国 币安数据 能否通过直接参与推动区域主义,以及如何重塑全球政治。
特色图片来源:'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习近平,2015 年金砖国家峰会',图片来自 Kremlin.ru。CC -BY-4.0 通过Wikimedia Commons提供。
Marcin Kaczmarski是华沙大学助理教授,东方研究中心中欧项目负责人。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崛起大国、国际政治的和平变革以及国内政治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他在《国际事务》、《欧亚研究》、《国际政治》和《后共产主义问题》等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他是《非西方区域主义愿景: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和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一文的作者。
发表于:期刊政治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