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天内从 0 到 100 个 C 级潜在客户》:一次高效增长背后的打法复盘
Posted: Tue May 27, 2025 3:59 am
在B2B销售领域,获取100个真正意义上的C级潜在客户(即CEO、CFO、CTO、COO等关键决策人)通常被视为一个“长期积累”的成果。但在我最近的一次市场实践中,我们团队用了30天时间从0到100完成了这一步,并成功推进其中12人进入深度商机阶段。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爆款引流”,而是一次围绕策略、节奏与内容展开的高强度执行。本文将复盘整个过程,从目标细分、触达设计、信任建立三个核心阶段进行拆解,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目标不只是“找人”,而是“找对人”:精准细分是第一步
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在“发力”——加人、发信、打电话,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你想要的“C级客户”到底是谁?
我们的目标不是随便找来100位高管,而是“在我们目标行业中、对某个痛点具有明确关注度、具备决策权和行动意愿的 C-level”。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第1周做了如下细分动作:
1. 精准行业聚焦
我们服务的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解决方案,于是我们聚焦 C级联系人列表 在五大垂直行业:机械制造、能源化工、轨道交通、重型装备和新能源汽车。这些行业的数字化推进正在加速,相关负责人对“降本增效+转型创新”有天然兴趣。
2. 明确职位画像
我们筛选对象为:CEO、CIO、COO 以及某些大公司中兼任“数字化/智能制造/转型办公室”职责的副总。避免“名义C位”而非实际负责人。
3. 公司规模设门槛
我们选择营收5亿以上企业,这一层级企业在战略项目上更具资金和人才配置的可能性。
通过这套筛选标准,我们用LinkedIn、天眼查、行业年鉴、上市公司年报等工具筛选出一个初步名单库约620人。随后,我们针对其中活跃在公开媒体或社交平台上的200人,设计了第一轮“价值触达”计划。
总结这一阶段: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前期花时间确保每一个C位都是“精准弹药”。这个质量控制,是后续能高效推进的基础。
二、打动 C 位,不靠“推销”,靠“共鸣”:内容和节奏的双向策划
高管不是靠“打扰”打动的,而是靠话题吸引和内容共鸣赢得注意的。在触达阶段,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
1. 三封“非推销式”冷启动邮件
我们设计了一套三封“非销售化”的内容链:
第1封:洞察引发兴趣
标题如“贵行业在2024年将面临的五项数字化挑战”,正文引用行业权威数据+对方所在企业相似案例,重点在于“引发思考”,无任何产品介绍。
第2封:小数据激发共鸣
比如“我们最近为一家和您规模类似的装备制造企业做了一个运营数字化试点,3个月降低了12%能耗,这类探索是否值得深入探讨?”用小而实的案例制造“认知撞击”。
第3封:邀请对话而非索求会议
我们不提“有空聊10分钟吗”,而是说“如果您有类似项目在考虑,我们可以免费帮您做一份ROI预评估模板,供内部决策使用”。提供资源是比“请求交流”更容易突破的方式。
发送方式上,我们通过CRM配合LinkedIn InMail与企业邮箱发送,并每4天跟进一次,不骚扰,但保持存在感。
2. 激活人脉网络的“老关系策略”
我们找出了团队中与名单里某些高管有一度或二度关系的人,请他们代为引荐或点对点“送内容”,而不是“帮忙介绍”。例如:“我们在和某几家企业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您应该也会有看法,发您一份我们整理的案例分析,方便的话我可以转介负责人。”
这类做法收效非常明显,带来了约17位C位主动回复和后续交流的机会。
3. 私密社群+闭门邀请活动
我们设计了一个“制造业数字化私董会”的线上微信群,仅限副总裁及以上职级人员加入,邀请语句极为克制:“为方便制造业高层交流,我们将举行两场闭门圆桌,仅开放20人。您若有兴趣加入长期群体,可在此回复‘+1’。”
仅靠这条策略,我们在10天内收获了39位C位添加好友并进群。关键在于,不是你有没有群,而是你有没有足够“稀缺话题+权威背书+低干扰承诺”,让高管觉得这个社群值得进。
**总结这一阶段:**不是“我有什么要告诉你”,而是“我知道你在关注什么,我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或场景,让你愿意听我说话。”
三、从触达到关系:如何在30天内沉淀信任与动作
完成触达并不意味着“拿到了客户”,你要做的是让他们在30天内对你有印象、有信任、有可能合作的理由。我们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转化:
1. 轻度互动制造记忆点
我们每位团队成员为20位已回复的C位做了定制回复:针对对方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战略发布/新闻动态进行简要分析,并“以同行视角给出建议”,让C位意识到我们不仅是“供应商”,而是懂他业务的人。
这类轻度互动虽然不能立即促成交易,但打下了“他值得继续了解”的基础。
2. 内容后继输出:周报 + 案例 + 工具
我们用Notion做了一份《制造业数字转型案例周刊》,每周推送1~2页真实企业的实践案例,配图、数据都非常克制和专业,发送给所有有过接触的C位,不附带任何销售内容。这种“持续性非干扰”输出,极大提升了认知粘性。
3. 快速识别“高温客户”,优先推进线下沟通
我们通过邮件点开率+回复意愿+微信群活跃度+是否主动索要资料,打出一个“温度评分”。得分高于75的12位C位,我们安排了一对一资深顾问进行私密沟通,其中5位明确表示有项目需求,7位愿意接受方案交流。
这12位客户就是这轮30天行动的“高转化收获”,其他人则进入中长期孵化池中继续运营。
结语:
在C位客户开发这件事上,速度不是靠粗暴加速,而是靠“策略 + 内容 + 人性理解”组合。30天拿到100位高质量C位,不是靠发1000封冷邮件,而是通过精细拆解、逐步推进,打造了一套适合我们行业和目标客户的“信任获取系统”。
如果你也在做高价值B2B销售,特别是工业类、科技类、医疗类等行业,这套方法完全可以复制:找对人、说对话、给对值、保持度,比砸钱买线索更有效、也更长久。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具体使用的文案模板、案例库、或者需要我帮你设计适合你行业的冷启动方案,欢迎私信交流!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爆款引流”,而是一次围绕策略、节奏与内容展开的高强度执行。本文将复盘整个过程,从目标细分、触达设计、信任建立三个核心阶段进行拆解,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目标不只是“找人”,而是“找对人”:精准细分是第一步
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在“发力”——加人、发信、打电话,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你想要的“C级客户”到底是谁?
我们的目标不是随便找来100位高管,而是“在我们目标行业中、对某个痛点具有明确关注度、具备决策权和行动意愿的 C-level”。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第1周做了如下细分动作:
1. 精准行业聚焦
我们服务的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解决方案,于是我们聚焦 C级联系人列表 在五大垂直行业:机械制造、能源化工、轨道交通、重型装备和新能源汽车。这些行业的数字化推进正在加速,相关负责人对“降本增效+转型创新”有天然兴趣。
2. 明确职位画像
我们筛选对象为:CEO、CIO、COO 以及某些大公司中兼任“数字化/智能制造/转型办公室”职责的副总。避免“名义C位”而非实际负责人。
3. 公司规模设门槛
我们选择营收5亿以上企业,这一层级企业在战略项目上更具资金和人才配置的可能性。
通过这套筛选标准,我们用LinkedIn、天眼查、行业年鉴、上市公司年报等工具筛选出一个初步名单库约620人。随后,我们针对其中活跃在公开媒体或社交平台上的200人,设计了第一轮“价值触达”计划。
总结这一阶段: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前期花时间确保每一个C位都是“精准弹药”。这个质量控制,是后续能高效推进的基础。
二、打动 C 位,不靠“推销”,靠“共鸣”:内容和节奏的双向策划
高管不是靠“打扰”打动的,而是靠话题吸引和内容共鸣赢得注意的。在触达阶段,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
1. 三封“非推销式”冷启动邮件
我们设计了一套三封“非销售化”的内容链:
第1封:洞察引发兴趣
标题如“贵行业在2024年将面临的五项数字化挑战”,正文引用行业权威数据+对方所在企业相似案例,重点在于“引发思考”,无任何产品介绍。
第2封:小数据激发共鸣
比如“我们最近为一家和您规模类似的装备制造企业做了一个运营数字化试点,3个月降低了12%能耗,这类探索是否值得深入探讨?”用小而实的案例制造“认知撞击”。
第3封:邀请对话而非索求会议
我们不提“有空聊10分钟吗”,而是说“如果您有类似项目在考虑,我们可以免费帮您做一份ROI预评估模板,供内部决策使用”。提供资源是比“请求交流”更容易突破的方式。
发送方式上,我们通过CRM配合LinkedIn InMail与企业邮箱发送,并每4天跟进一次,不骚扰,但保持存在感。
2. 激活人脉网络的“老关系策略”
我们找出了团队中与名单里某些高管有一度或二度关系的人,请他们代为引荐或点对点“送内容”,而不是“帮忙介绍”。例如:“我们在和某几家企业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您应该也会有看法,发您一份我们整理的案例分析,方便的话我可以转介负责人。”
这类做法收效非常明显,带来了约17位C位主动回复和后续交流的机会。
3. 私密社群+闭门邀请活动
我们设计了一个“制造业数字化私董会”的线上微信群,仅限副总裁及以上职级人员加入,邀请语句极为克制:“为方便制造业高层交流,我们将举行两场闭门圆桌,仅开放20人。您若有兴趣加入长期群体,可在此回复‘+1’。”
仅靠这条策略,我们在10天内收获了39位C位添加好友并进群。关键在于,不是你有没有群,而是你有没有足够“稀缺话题+权威背书+低干扰承诺”,让高管觉得这个社群值得进。
**总结这一阶段:**不是“我有什么要告诉你”,而是“我知道你在关注什么,我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或场景,让你愿意听我说话。”
三、从触达到关系:如何在30天内沉淀信任与动作
完成触达并不意味着“拿到了客户”,你要做的是让他们在30天内对你有印象、有信任、有可能合作的理由。我们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转化:
1. 轻度互动制造记忆点
我们每位团队成员为20位已回复的C位做了定制回复:针对对方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战略发布/新闻动态进行简要分析,并“以同行视角给出建议”,让C位意识到我们不仅是“供应商”,而是懂他业务的人。
这类轻度互动虽然不能立即促成交易,但打下了“他值得继续了解”的基础。
2. 内容后继输出:周报 + 案例 + 工具
我们用Notion做了一份《制造业数字转型案例周刊》,每周推送1~2页真实企业的实践案例,配图、数据都非常克制和专业,发送给所有有过接触的C位,不附带任何销售内容。这种“持续性非干扰”输出,极大提升了认知粘性。
3. 快速识别“高温客户”,优先推进线下沟通
我们通过邮件点开率+回复意愿+微信群活跃度+是否主动索要资料,打出一个“温度评分”。得分高于75的12位C位,我们安排了一对一资深顾问进行私密沟通,其中5位明确表示有项目需求,7位愿意接受方案交流。
这12位客户就是这轮30天行动的“高转化收获”,其他人则进入中长期孵化池中继续运营。
结语:
在C位客户开发这件事上,速度不是靠粗暴加速,而是靠“策略 + 内容 + 人性理解”组合。30天拿到100位高质量C位,不是靠发1000封冷邮件,而是通过精细拆解、逐步推进,打造了一套适合我们行业和目标客户的“信任获取系统”。
如果你也在做高价值B2B销售,特别是工业类、科技类、医疗类等行业,这套方法完全可以复制:找对人、说对话、给对值、保持度,比砸钱买线索更有效、也更长久。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具体使用的文案模板、案例库、或者需要我帮你设计适合你行业的冷启动方案,欢迎私信交流!